搜索 Language
搜索
搜索
乐鱼全站网站登录首页
产品中心

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及有关说明(附A类期刊名单法学14种)


来源:乐鱼全站网站登录首页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3-16 01:20:43
产品描述
[产品参数]

  学科评估是按我国2011年颁布的《学位授予和人才教育培训学科目录》(以下简称学科目录)对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(简称学科评估)。学位中心于2014年启动第四轮学科评估方案与指标体系完善工作。在深入研究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,全国高校对新一轮评估的改进思路基本达成共识,形成了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。现说明如下:

  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发布后,学位中心认真落实有关领导指示,开展了广泛、深入的调研论证工作。

  一是委托课题开展研究。学位中心2013年资助“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”设立“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研究”重点课题,开展专项研究。在专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,通过借鉴国外学科评估经验,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精神,遵循学科发展规律,形成了《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改革调研提纲》。

  二是广泛深入一线个省市地区召开了场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调研会,参会高校200余所(其中包含高校、211高校、地方院校、军队院校和科研单位,涉及综合、理工、师范、艺术、体育等各类型院校),共涉及800余位高校代表和40余位省市教育厅代表,广泛征求了相关意见和建议。

  三是集中开展专项调研。召开了特色突出的医学类指标、艺术类指标、农林类指标、国防特色指标、毕业生质量指标、师资队伍评价指标等专题研讨会,听取了100多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。

  四是评估方法改进调研。分别与汤森路透、中国知网、、CSSCI等机构进行研讨,改进论文评价方法;对全国万余名博导及有关学科评议组做全面调研和投票,形成“A类期刊”清单;借鉴国外学科评估经验,研讨探讨学科对社会服务贡献的评价方式;对全国400多所高校进行了两轮问卷调查,根据绝大多数单位的意见,形成新的“绑定参评规则”。

  五是认真吸取全国“两会”代表、委员的意见。认真梳理、研究和吸收了今年全国“两会”委员、代表们关于一流学科建设与学科评估的意见或建议。

  质量、成效、特色、分类”的理念,对第四轮评估体系进行完善和创新。主要达成以下共识:

  更加关注质量。将“人才教育培训质量”放在首位,构建“培养过程质量”“在校生质量”“毕业生质量”三维度人才教育培训质量的评价模式。尝试引入在校生和企业调查,更全面地考察学生在学质量与毕业后职业发展质量。同时,合理处理规模与质量关系,更加科学地评价教师团队水平和结构质量。改变以往单一的“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”的师资队伍评价方法,重点对“代表性骨干教师”的水平、结构、国际化情况、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做综合评价。

  突出建设成效。作为水平评估要强调学科内涵发展成果、产出和成效,适度淡化“条件资源”因素,借鉴国内外学科成效评价经验,关注结构性质量,更精准地评价学科建设成效。重点优化科研成效评价,克服“纯客观”评价缺陷,坚持“主观与客观、国内与国外、规模与质量”三结合的学术论文评价方式;建立更科学的“中国版ESI高被引论文”和人文社会学科我国自主的“A类期刊”评价体系,树立中国论文评价的国际地位;坚持“归属度”方法,科学评价“跨学科成果”,鼓励学科交叉合作,鼓励协同发展,促进产出高水平成果。

  突显学科特色。突出学科的特色发展与社会贡献,通过对学科社会贡献的“代表性案例”评价,反映不一样的地区、不一样的层次单位的学科建设成效,克服“同质化”倾向,鼓励高校按自身定位坚持特色发展。

  强化分类引导。结合各学科的特点,兼顾共性与个性,在统一框架下分类设置指标体系。在第三轮学科评估的基础上,进一步按学科门类细化分类设置,将人文与社科分列,将理工科与农学、医学分列,指标体系由之前的7类拓展到9类,进一步强化分类引导。

  一是符合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精神和一流学科建设等相关文件要求;二是符合调研所形成的“质量、成效、特色、分类”指标体系设计理念;三是具体改进项目遵从大多数高校和专家群体的意见。

  评估体系保持“师资队伍与资源”、“人才教育培训质量”、“科学研究水平”和“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”四个一级指标框架不变。重点指标说明如下:

  属于“条件资源类”指标。按照“突出建设成效、淡化条件资源”的理念,将建议专家适当降低此部分指标权重。

  “师资质量”既考察学科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,又考察师资队伍的结构质量。采用“代表性骨干教师”评价师资队伍水平方法,克服单一“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”的片面性;同时将“青年人才”单列评价,考察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;采用主观评价方式,由专家从整体上考察师资队伍水平、结构及国际化情况等结构性质量。

  “专任教师数”大多数表现师资充分性,但在具体评价时,通过设置上限(达到上限值的均视为同一规模),克服唯数量趋向。

  “支撑平台”是学科实力的重要反映,属于学科的“积累质量”。理工科等学科将继续采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台;根据专家意见,人文社会学科不再单列基地等指标,但可在学科声誉中一并体现。

  1.“培养过程质量”最重要的包含“课程教学质量”“导师指导质量”“学生国际交流”三个方面。其中,“导师指导质量”通过对在校生的问卷调查评价导师培养研究生质量,强化导师的培养责任和能力。

  2.“在校生质量”最重要的包含“学位论文质量”“优秀在校生”两个方面。其中,“优秀在校生”属于主观评价指标,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突出表现。

  3.“毕业生质量”最重要的包含“优秀毕业生”和“企业评价”两个方面。以“代表性优秀毕业生”职业发展状况来体现该学科毕业生质量,促进单位关注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;首次试点开展企业调查,体现高校所培育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和契合度,将学生质量评价的话语权扩展到“系统外”。

  并在艺术、建筑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设置“创作表演”与“建筑规划设计”指标,体现学科特色。

  1.“学术论文质量”采用“三结合”评价组合。一是坚持质量与数量相结合,采用代表性论文,在“比总量”与“比人均”之间找到平衡点;二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,通过统计“中国版ESI高被引论文”(自然科学学科)或“A类期刊论文”(人文社会学科)进行客观评价,并通过“代表性论文”进行专家主观评价;三是坚持国内与国外相结合,要求代表性论文数和“A类期刊论文”中,应包含特殊的比例的中文期刊。

  2.“出版著作或教材”中首次将教材编写列入科研成果,主要是为了落实教育部加强教材建设的意见,鼓励教师热情参加高质量教材编写,促进学科基本的建设质量提升。

  1.“社会服务贡献”。每学科提供若干对社会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“典型案例”,体现不一样的地区、不一样高校对社会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,克服“一把尺”的评价方式,避免“同质化”。

  2.“学科声誉”包括学术声誉和学术道德等方面。专家参考《学科简介》对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道德情况做评价。在专家组成方面,将适当提升行业企业专家比例,并在理工科部分学科试点引入海外专家评价学科的国际声誉。

  注:1.以上共 4 项一级指标、10 项二级指标、17 项三级指标,标“▲”的为主观评价指标,标“△”的为部分主观评价指标;

关键词:
H型钢生产线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产品参数
有效切割长度

有任何问题 联系我们

搜索

点击这里,快速查找心仪的产品。

留言应用名称:
客户留言
描述:

咨询热线:

4000-888-086   /  15933391314 (同微信)

Copyright © 乐鱼全站网站登录首页       冀ICP备12000453号-1           冀公网安备 13050902000068号